在资阳市乐至县石佛镇金山寺村,3位“半路出家”的“牛倌”——向晓川、周松、刘永华,用3年时刻将一片荒地变成“种养结合”的生态农场,不只养活了200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肉牛,更带动邻近乡民工作,成为当地村庄复兴的鲜活样本。他们的故事,既有返乡创业的热血,也有理念磕碰的火花,还有扎根土地的坚持。
2022年,从事修建行业的向晓川做了一个斗胆决议:回乡种田。他流通了500亩土地,种起了玉米和小麦。“从前在工地看图纸,现在在地里看墒情。”向晓川笑称。彼时,他的表哥周松还在工程管理处担任收购,听闻表弟的规划后,2023年决然辞去职务参加。“爸爸妈妈垂暮,回乡既能照料家庭,又能为村里做点事。”周松说。
栽培业初具规划后,两人遇到了新难题——农机操作。这时,同村的“Tony教师”刘永华入了伙。这名从前的理发师,因喜好养宠物被戏称“有农业情怀”,转型成了拖拉机手。“开拖拉机可比剪头发难多了,但看着幼苗一天天长高,心里结壮。”刘永华说。
2024年1月,3人正式进军饲养业,从东北引入200头西门塔尔肉牛,敞开了“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形式。
在绿地农牧的田地里,多功能拖拉机轰鸣作业,播种、上肥趁热打铁;牛棚内,西门塔尔牛嚼着玉米秸秆和酒糟,牛粪经干湿别离后直接还田。“咱们喂牛的草料是自己种的玉米、水稻收割后剩余的秸秆及玉米酿酒后剩余的酒糟,而牛粪则通过干湿别离后用于土地的灌溉和上肥,每亩地化肥本钱省了不少。”周松算起了生态账。
三兄弟的栽培规划从500亩扩大到1200亩,年产玉米、小麦超600吨,彻底满意自用。“外地干玉米秸秆饲料1000元一吨,咱们咱们能够自给自足,大大节省了本钱。”刘永华弥补道。
创业路上并非一往无前。2023年春播时,向晓川与周松因栽培玉米的时刻争执不下。“提早种能赶茬口,腾出地种牛饲料!”向晓川坚持。周松却摇头:“本年倒春寒,晚播才干保产量。”终究,两人划出试验田比照,成果周松的“晚播田”亩产更高,向晓川心服口服。
饲养场里的不合更甚。担任饲养的刘永华凭“宠物喂食经历”建议“吃饱就行”,周松却要求严厉记载每头牛的体重、饲料配比。“养牛不是养猫狗,得讲科学!”周松搬出数据:西门塔尔牛日均增重1.5公斤,养分失衡会导致出栏周期延伸,本钱猛增。一场“数据派”与“经历派”的比赛后,刘永华静静啃起了饲养技能手册。
“土地流通费每年50万,薪酬开销80万,乡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双份钱。”金山寺村党总支书记贺泽中慨叹。绿地农牧公司吸纳了50余名乡民务工,固定工月薪超5000元,临时工日薪80元。乡民老张掰着指头算账:“我流通了5亩地,一年租金2250元,在牛棚打工还能挣4万元!”
三兄弟还拓宽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为周边农户供给播种防收一条龙服务,并推行优质种子。“一个人富不算富,咱们富才是真的富。”向晓川说。现在,公司年出栏肉牛120头,产量在180万元左右,逐渐带动周边乡民参加养牛队伍。
站在牛棚前,三兄弟描绘着新蓝图:肉牛存栏量扩大到300头,栽培培育面积打破1500亩,并筹建有机肥加工厂,打造闭环产业链。“咱们想证明,回乡不是退路,而是新路。”周松望向远处绿莹莹的麦田,口气坚决。
从修建工、收购员、理发师到“牛倌”再到“村庄复兴合伙人”,三兄弟的转型背面,是新一代农民对土地的从头界说。(张凤莉、谢思宇)
人民日报社概略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协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维护联络咱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